公司微信号
[微信]—[发现]—[扫一扫]
首次病程记录
XXXX-XX-XX XX:XX
患者{姓名},{性别},{年龄}。患者主因“右胁部胀痛,伴恶心、呕吐1日余”门诊于XXXX-XX-XX
XX:XX时以“急性胆囊炎”收住院。
病例特点:
1.患者一日前因饱餐肉食后出现上腹正中及右胁部胀痛,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剧,向右腰背部放射,进食后疼痛加剧,伴恶心、呕吐,吐物为为内容物及黄绿色胆汁样物,发热,在附近诊所肌注退烧药及按“胃炎”口服药物(不详)治疗后症状未见明显好转,半小时前疼痛加剧,于是来我院,门诊腹部B超示:胆囊炎急性发作,脾大;心电图示:窦性心律,电轴正常,窦性心动过缓伴心律不齐。以“急性胆囊炎”收住入院。发病以来无呕血、黑便,无黄疸、腹泻,饮食、睡眠差,二便正常。既往体健。
2.查体:T 36.5℃ P74次/分 R20次/分
BP110/60mmHg神志清楚,精神欠佳,急性痛苦病容,步入病房。自动体位,查体合作,对答切题。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及出血点,巩膜无黄染,伸舌居中,双肺叩诊清音,双肺呼吸音清,未闻及干湿??音。心前区无隆起,无心包摩擦音,心界无扩大,心率74次/分,心律齐,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。腹部平软,上腹正中压痛阳性,墨菲斯征阳性,肝脾肋下未及,腹水征阴性,双肾区无叩痛,肛门及外生殖器未查。脊柱四肢无畸形,
双下肢无水肿。生理反射存在,病理反射未引出。舌质红,苔黄,脉弦滑。
3.辅助检查:腹部B超示:胆囊炎急性发作,脾大;心电图示:窦性心律,电轴正常,窦性心动过缓伴心律不齐。 (XXXX-XX-XX本院)
中医辨病辩证分析:患者青年{性别}性,以右胁部胀痛,伴恶心、呕吐1日余入院,发病前有饱餐肉食史。患者嗜食肥甘,积湿生热,湿热蕴结胆腑,胆汁失于疏泄,故见右胁部胀痛,足少阳胆经循行于肩,故见右侧肩背疼痛,胆热犯及脾胃,故见上腹正中胃脘部疼痛,恶心呕吐。舌质红,苔黄,脉弦滑为胆腑郁热之象。故本病病属胁痛,证属胆腑郁热,病位在肝胆脾胃,病性属实。因胸痛病位主要在心肺,以胸痛为主,伴心悸、胸闷、少寐等症而有别于本病;胃痛病位主要在心下胃脘部,伴有嗳气频作,嘈杂吞酸等症而有别于本病;悬饮之饮停胸胁亦可见胁肋痛,但疼痛每牵及胸,切因咳唾而加重,故于本病有别。本病病程短,正气正盛邪实,若治疗等当,调摄有方,饮食适宜,可逐渐痊愈。若失治误治,或饮食不节,则可使湿热熏蒸肝胆,阴血暗耗,病程迁延,病情由实转虚。
西医诊断依据:
1.右胁部胀痛,伴恶心、呕吐1日余,发病前有饱餐高脂餐史。
2.既往体健。
3.查体:精神欠佳,急性痛苦病容,腹部平软,上腹正中压痛阳性,墨菲斯征阳性。
4.辅助检查:腹部B超示:胆囊炎急性发作,脾大;心电图示:窦性心律,电轴正常,窦性心动过缓伴心律不齐。 (XXXX-XX-XX本院)。
鉴别诊断:本病需与急性胰腺炎、急性胃肠炎、急性阑尾炎等相鉴别。
初步诊断:
中医诊断:胁痛 胆腑郁热
西医诊断:急性胆囊炎
诊疗计划:
1.内科二级护理;
2.清淡饮食,食勿过饱;
3.继续完善相关检查,以助诊治;
4.西药给于抗感染、利胆补液对症治疗;
5.中成药给于消炎利胆片以清热利胆;
6.中药汤剂给于清热利胆为法,方用清胆汤加减:
柴胡12.0 郁金10.0 川楝子10.0
元胡10.0
黄连6.0 栀子10.0 蒲公英10.0
大黄8.0
金钱草30.0 白芍10.0 木香6.0
竹茹10.0
生姜6.0
甘草6.0
二剂 冷水煎服
日一剂
医师签名:
{操作员}