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司微信号
[微信]—[发现]—[扫一扫]
首次病程记录
XXXX-XX XX:XX
患者,{姓名},{性别}
{年龄}。患者主诉因“头痛,头晕3年余,加重伴倦怠乏力1月余。”门诊于XXXX年XX月XX日XX:XX时以“血管神经性头痛”收住院。
病例特点:
1.患者3年前因生气后出现头痛头昏,昏蒙重坠,胸闷脘痞等症,当时在我院门诊就诊,诊断为“血管神经性头痛”,经口服药物治疗后症状消失。三年来症状间断发作,时轻时重,尤以劳累及生气后为著,曾在多处诊治过,症状可缓解(具体不详),平时间断口服“谷维素、维生素B1、安定片、镇脑宁”等维持疗效。本次因1月前生气后症状加剧,主感头痛头昏,昏蒙重坠,胸闷脘痞,倦怠乏力,纳差恶心,睡眠差。二便如常。既往有“血管神经性头痛”病史5年余。患者平素性格内向,情绪抑郁。
2..查体:T 36.9℃ P 76次/分 R 20次/分 BP110/70mmHg
神志清楚,精神抑郁,步入病房。自动体位,查体合作,对答切题。伸舌居中,双肺叩诊清音,双肺呼吸音清,未闻及干湿??音。心前区无隆起,无心包摩擦音,心界无扩大,心率76次/分,心律齐,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。腹部平软,上腹正中压痛阳性,无反跳痛及腹肌紧张,肝脾肋下未及。双肾区无叩痛。肛门及外生殖器未查。脊柱四肢无畸形,
双下肢无水肿。生理反射存在,病理反射未引出。舌质暗红,苔白腻,脉弦滑。
3.辅助检查:(XXXX-XX-XX本院)血常规大致正常;尿常规:PRO(+),WBC(+);心电图:大致正常心电图;TCD:双侧椎、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减低(供血不足)。
中医辨病辩证分析:患者情绪抑郁,肝气郁结,横犯脾胃,脾失健运,聚湿生痰,痰浊中阻,清阳不升,清窍失养,浊阴上蒙,故头痛昏蒙重浊,眩晕,痰阻胸膈,胃气上逆,则胸脘痞闷,纳差恶心,脾阳不运,肢体失养则倦怠乏力,肝气郁结,气郁化火,上扰清空,故见眠差。苔白腻,脉弦滑为痰浊内盛之征。舌质暗为兼有瘀血之征象。病位在肝脾脑,病性属实。本病需与真头痛相鉴别。若能调畅情志,饮食有节,则可逐渐痊愈。
西医诊断依据:
1.头痛,头晕3年余,加重伴倦怠乏力1月余。
2.既往“血管神经性头痛”病史5年余。患者平素性格内向,情绪抑郁。
3.查体:神志清楚,精神抑郁,查体合作,对答切题。心肺未见明显异常。上腹正中压痛阳性,无反跳痛及腹肌紧张,生理反射存在,病理反射未引出。
4..辅助检查:(xxxx-xx-xx本院)血常规大致正常;尿常规:PRO(+),WBC(+);心电图:大致正常心电图;TCD:双侧椎、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减低(供血不足)。
鉴别诊断:需与颈椎病、脑梗塞、脑出血、颅内占位性病变等相鉴别。
初步诊断:
中医诊断:头痛痰浊头痛
西医诊断:1.血管神经性头痛
2.睡眠障碍
诊疗计划:
1.内科二级护理2.低盐低脂饮食
避免劳累及情绪激动;
2.低盐低脂饮食 避免劳累及情绪激动;
3.完善相关检查 协助诊治4.西药给于扩张脑血管、调节植物神经、调节睡眠及对症治疗;
5.脑血管治疗仪治疗1次/日;
6.中成药给于刺五加注射液以平补肝肾,调节阴阳治疗;
7.中汤药予燥湿化痰、降逆止痛为法,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,用药如下:
半夏10.0 白术10.0 云苓10.0
陈皮6.0
天麻10.0 川芎9.0 蔓荆子10.0
厚朴10.0
枳实10.0 石菖蒲10.0 竹茹10.0
胆南星6.0
甘草6.0
2剂 水煎服 日1剂
医师签名
{操作员}