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司微信号
[微信]—[发现]—[扫一扫]
1、发烧分为病毒感染和细菌感染。 如果是病毒感染那么就要用抗病毒的药,细菌感染就要用抗生素。而病毒性感染现在没有特殊的药品,一般靠自身的抵抗力
2、对于细菌,人类已经找到了比较有效的方法,就是抗生素。最典型的是早期的青霉素。现在叫阿莫西林。细菌存在有益人体的,也存在有害的,所以不能一概否定。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尽量减少使用抗生素,防止杀死对人体有意的,也是怕有害的产生抗体。 尤其对于肠道,要维持细菌群体的平衡。
3、因为病毒小,是寄存在细胞中,所以很难被杀死,现代人类还没有很好的治疗病毒的方法
4、白细胞计数,一般由病毒感染者白细胞总数偏低或正常,早期中性粒细胞百分数可稍高。而细菌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数均见高。
5、细菌:中毒征重,热退后精神依然不好;病毒:中毒征轻,热退后精神如常。
6、细菌:多为驰张热型(体温忽上忽下);病毒:多为稽留热型(体温居高不下)。
7、扁桃体上有脓点------细菌;扁桃体上有疱疹、滤泡------病毒。
8、扁桃体充血,表面不平、乌暗-------细菌;扁桃体充血,表面光滑、色鲜-----病毒。
9、有卡他症状(留清涕)-----病毒;有脓涕、脓性分泌物-----细菌。
10、病毒感染常伴皮疹。
11小年龄组(婴幼儿)------细菌多;大年龄组------病毒多。
12、上感>3--5天,多合并细菌感染。
13、清涕、稀薄痰----多见病毒感染,但也有人认为其中少数为杆菌感染。 14、咳嗽痰多----多为细菌;咳嗽痰少-----多为病毒。
15、祖国医学认为:清痰(涕)为寒,黄(脓)痰(涕)为热,现代医学从另一侧面认为:前者为病毒感染,但也有例外,小部为杆菌,后者为细菌感染。
16、血象:病毒感染初期:WBC(白细胞)可轻度升高,但N(中性粒细胞)多不高。细菌:一般二者均高,但有三种情况:
A、WBC升高,N不高;
B、WBC正常/稍低,N升高-----多为阴性菌;
C、WBC升高,N升高-----多为阳性菌。
血象分类比总数更有意义。
17、发热伴寒战-----可能系细菌感染。
18、发热伴手足凉------可能是阴性菌感染(革兰氏染色阴性菌败血症,要警惕shock)
另外,在症状、体征不典型,血象又“四不象”时,应结合CRP、NALP等检查综合分析。基于以上”经验”,临床操作似”容易”,但是对于小儿解剖、生理、免疫等方方面面特殊,血常规又太常规”了,往往缺乏特异性,儿童疾病又变化多端,传变迅速,我们的生活环境与发达国家不可比拟,积习难改(比如随地吐痰吧),所以,原发/继发细菌感染也就多了,要等一些化验结果出来(如病原培养、血清试验,且不说在基层没有相当条件),恐怕要耽误了孩子的病了。SARS早期不也象上感吗?确诊它容易吗?不也少不了抗生素吗?在抗生素出现之前,人们用传统医学不也繁衍生息了吗?所以,用与不用,要辨证对待,具体问题具体分析。
细菌性和病毒性感染是小儿呼吸道感染最常见的形式。虽然细菌性与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症状比较相似,但也有一些区别。
下面从六个方面对细菌性与病毒性呼吸道感染进行鉴别。
1、病毒性呼吸道感染多具有明显的群体发病的特点,短期内有多数人发病,或一家人中有数人发病;而细菌性呼吸道感染则以散发性多见,患者身旁少有或没有同时发病的病人。
2、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一般喷嚏、流涕等卡他症状比咽部症状明显;而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则扁桃体或咽部红肿及疼痛比较明显。若伴有腹泻或眼结膜充血,则倾向是病毒感染。
3、单纯病毒性呼吸道感染多无脓性分泌物,细菌性感染脓痰是重要证据。
4、病毒性感染起病急骤,全身中毒症状可轻可重;细菌感染,起病可急可缓,全身中毒症状相对较重。如果开始发热不高,2-3天后,病情继而加重,多为细菌性感染。
5、白细胞计数,一般病毒感染者白细胞总数偏低或正常,早期中性粒细胞百分数可稍高。而细菌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数均见高。
6、对有发热症状的上呼吸道感染者,可给予退热药物如阿司匹林或安乃近泰诺林等治疗。病毒性感染热势低,一般不超过38.5℃,故能取得暂时而明显的退热效果,全身症状亦有所改善;但细菌性感染者热势高,多高于38.5℃,服用同样剂量的退热药,退热效果较差,全身症状亦无明显改善。
7、病毒性感染伴随发热时多精神状态还不错,而细菌性感染伴随高热者往往精神状态不佳,嗜睡,疲倦。
8、病毒性感染咽部充血多成鲜红色,明显;细菌性感染则多为暗红色。
9、在治疗上,病毒性感染服用一些清热解毒类中成药往往效果不错,而细菌性感染者常需配合应用对症抗生素,才可有效控制病情!
1、从发病率上讲,85--90%为病毒,细菌大概不足10%,另外,支原体等亦可引起。
2、细菌:中毒征重,热退后精神依然不好;病毒:中毒征轻,热退后精神如常。
3、细菌:多为驰张热型(体温忽上忽下);病毒:多为稽留热型(体温居高不下)。
4、扁桃体上有脓点------细菌;扁桃体上有疱疹、滤泡------病毒。
5、扁桃体充血,表面不平、乌暗-------细菌;扁桃体充血,表面光滑、色鲜-----病毒。
6、有卡他症状(留清涕)-----病毒;有脓涕、脓性分泌物-----细菌。
7、病毒感染常伴皮疹。
8、小年龄组(婴幼儿)------细菌多;大年龄组------病毒多。
9、上感>3--5天,多合并细菌感染。
10、清涕、稀薄痰----多见病毒感染,但也有人认为其中少数为杆菌感染。
11、咳嗽痰多----多为细菌;咳嗽痰少-----多为病毒。
12、祖国医学认为:清痰(涕)为寒,黄(脓)痰(涕)为热,现代医学从另一侧面认为:前者为病毒感染,但也有例外,小部为杆菌,后者为细菌感染。
13、血象:病毒感染初期:WBC(白细胞)可轻度升高,但N(中性粒细胞)多不高。细菌:一般二者均高,但有三种情况:
A、WBC升高,N不高;
B、WBC正常/稍低,N升高-----多为阴性菌;
C、WBC升高,N升高-----多为阳性菌。
血象分类比总数更有意义。
14、机查血象WBC分类与手工差异大,应以手工为更准确。
15、发热伴寒战-----可能系细菌感染。
16、发热伴手足凉------可能是阴性菌感染(革兰氏染色阴性菌败血症,要警惕shock)
另外,在症状、体征不典型,血象又“四不象”时,应结合CRP、NALP等检查综合分析。基于以上"经验",临床操作似"容易",但是对于小儿解剖、生理、免疫等方方面面特殊,血常规又太“常规”了,往往缺乏特异性,儿童疾病又变化多端,传变迅速,我们的生活环境与发达国家不可比拟,积习难改(比如随地吐痰吧),所以,原发/继发细菌感染也就多了,要等一些化验结果出来(如病原培养、血清试验,且不说在基层没有相当条件),恐怕要耽误了孩子的病了。SARS早期不也象上感吗?确诊它容易吗?不也少不了抗生素吗?在抗生素出现之前,人们用传统医学不也繁衍生息了吗?所以,用与不用,要辨证对待,具体问题具体分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