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安万网软件有限公司

个人版无需注册 完全免费

公司微信号

[微信]—[发现]—[扫一扫]

血常规化验单参考值


血常规是最一般,最基本的血液检验。血液由液体和有形细胞两大部分组成,血常规检验的是血液的细胞部分。血液有三种不同功能的细胞——红细胞(俗称红血球),白细胞(俗称白血球)、血小板。通过观察数量变化及形态分布,判断疾病。是医生诊断病情的常用辅助检查手段之一。

 

  1.白细胞IWBCLEU)

 

  【单位】个/(/L)

 

  【正常值】成人白细胞数为(4.010.0)×109/升。儿童随年龄而异,新生儿为(15.020.0)×109/升;6个月~2岁为(11.012.0)×109/升;414岁为8.0×109/升左右。

 

  【临床意义】

 

  (1)增多:常见于急性细菌性感染、严重组织损伤、大出血、中毒和白血病等。

 

  (2)减少:常见于某些病毒感染、血液病、物理及化学损伤、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脾功能亢进等。

 

  2.白细胞分类(DC)

 

  【单位】百分比(常用1.0表示100%)

 

  【正常值】

 

  (1)嗜中性粒细胞(N):成人0.400.75(40%75),儿童0.300.65(30%65%)

 

  (2)嗜酸性粒细胞(E):0.0050.05(0.5%5%)

 

  (3)嗜碱性粒细胞(B):00.01(01%)

 

  (4)淋巴细胞(L):成人0.200.45(20%45%),儿童0.30.56(30%56%)

 

  (5)单核细胞(M):成人0.020.06(2%6%),儿童0.020.08(2%8%)

 

  【临床意义】

 

  (1)嗜中性粒细胞(N):增多或减少,同白细胞(WBC)

 

  (2)嗜酸性粒细胞(E):①增多。常见于过敏性疾病,寄生蚓病,某些皮肤病(如湿疹、牛皮癣等),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,淋巴肉瘤,鼻咽癌,肺癌等。②减少。常见于伤寒、副伤寒早期、大手术、烧伤等应激状态及长期应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后。

 

  (3)嗜碱性粒细胞(B):①增多。常见于白血病、某些转移癌、骨髓纤维化、脾切除后及铅、锌中毒等。②减少。无临床意义。

 

  (4)淋巴细胞(L):①增多。见于某些病毒或细菌所致的传染病、急慢性血液病、药物反应、变态反应、溶血性贫血等。②减少。见于淋巴细胞破坏过多(x线照射、化疗、应用肾上腺糖皮质激j素或淋巴细胞毒素等),免疫缺陷病,霍奇金病及尿毒症等。

 

  (5)单核细胞(M):①增高。常见于感染、血液病、胶原性疾病等。②减少。无临床意义。

 

  3.嗜中性粒细胞(N)核象变化

 

  【单位】百分比(%)

 

  【正常值】周围血液中幼稚的中性杆状粒细胞(如晚幼粒、杆状核),应为0.010.05(1%5%),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分叶少于4叶,为0.500.70(50%70%)

 

  【临床意义】

 

  (1)核左移:幼稚中性粒细胞超过正常中性粒细胞的5%,表示中性粒细胞生长旺盛。常见于急性传染病或体内有炎症病煳者。中度感染时,白细胞(WBC)数超过10×109/升时,中性杆状粒细胞大于6%,为轻度左移;大于10%,为中度左移;大于25%,为重度左移。

 

  (2)核右移:为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,大部分为45叶或更绸(甚者15)。表示衰老白细胞增多,造血功能减退,如疾病进行期突然出现核右移(5叶核白细胞大于3%),则为疾病的危险预兆,预后不良。

 

  4.嗜酸性粒细胞(E)直接计数

 

  【单位】个/(/L)

 

  【正常值】(50300)×108/升。

 

  【临床意义】 同白细胞分类(DC)

 

  5.红细胞(RBCBLC)

 

  【单位】个/(/L)

 

  【正常值】成年男性为(4.05.5)×1012/升,成年女性为(3.55.0)×1012/升,新生儿为(6.07.0)×1012/升,婴儿为(3.04.5)×1012/升,儿童为(4.05.3)×1012/升。

 

  【临床意义】

 

  (1)增多:分为相对增多(呕吐、腹泻、多汗、多尿、大面积烧伤等所致),绝对增多(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),代偿性增多(缺氧等)

 

  (2)减少:常见于缺铁性、溶血性、再生障碍性贫血及急、慢性失血等。

 

  6.血红蛋白(1ibHGB)

 

  【单位】克/(g/L)

 

  【正常值】成年男性为120160/升,成年女性为110150/升,新生儿为170200/升,婴儿为100140/升,儿童为120140/升。

 

  【临床意义】同红细胞(RBC)

 

  7.红细胞比容(压积)(HCT)

 

  【单位】百分比(%)

 

  【正常值】男性为0.400.50(40%50%),女性为0.37 0.48(37%48%),新生儿为0.490.60(49%60%)

 

  【临床意义】同红细胞(RBC)

 

 

  8.平均红细胞体积(MCW)

 

  【单位】飞升(f1)

 

  【正常值】8095飞升。

 

  【临床意义】

 

  (1)增多:常见于大细胞性贫血。

 

  (2)减少:常见于小细胞性低色素性贫血。

 

  9.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(MCH)

 

  【单位】皮克(pg)

 

  【正常值】2732皮克。

 

  【临床意义】

 

  (1)升高:常见于大细胞性贫血。

 

  (2)降低:常见于小细胞性贫血。

 

  10.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(MCHC)

 

  【单位】百分比(%)

 

  【正常值】0.320.36(32%36%)

 

  【临床意义】同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(MCH)

 

  11.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(RDW)

 

  【单位】百分比(%)

 

  【正常值】0.1090.157(10.9%15.7%)

 

  【临床意义】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增大时有意义,常见于各种类型的营养缺乏性贫血。目前,Bassmen提出了平均红细胞体积(或容积)(MCV)和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(RDW)分类法,在临床上应用价值较大,见下表1-1

 

  12.嗜碱性点彩红细胞计数

 

  【单位】百分数(%)

 

  【正常值】 0.0001(0.01%),绝对数<300/109 红细胞(RBC)

 

  【临床意义】明显增多可见于铅、汞、硝基苯、苯胺等中毒,增多可见于溶血性贫血、巨幼红细胞性贫血、白血病、恶性肿瘤等。

 

  13.网织红细胞(RCRET)

 

  【单位】个/(/L)或百分数(%)

 

  【正常值】 成人绝对数为(2484)X 109/升,百分数为0.0050.015(0.5%1.5%);新生儿绝对数为(144336)×109/升,百分数为0.020.06(2%6%)

 

  【临床意义】

 

  (1)增多:常见于溶血性贫血、缺铁性贫血、大出血。

 

  (2)减少:常见于急、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等。

 

  14.血沉(ESR)

 

  【单位】毫米/小时(mm/h)

 

  【正常值】男性为015毫米/小时,女性为020毫米/小时。

 

  【临床意义】

 

  (1)增快:常见于各种炎症、结核病和风湿病活动期、组织损伤、贫血和高球蛋白血症、恶性肿瘤等。

 

  (2)减慢:常见于红细胞增多症、严重肝损害、脱水及使用抗炎药物等。

 

  15.血小板(PLT)

 

  【单位】个/(/L)

 

  【正常值】 (100300)×109/(旧制单位:10万~30/mm3)

 

  【临床意义】

 

  (1)增多:常见于急性感染、失血、溶血、骨折、脾切除后、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、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、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。

 

  (2)减少:常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、白血病、血小板减少性紫癜、脾功能亢进等。

 

  16.血小板平均体积(MPV)

 

  【单位】飞升(f1)

 

  【正常值】6.310.1飞升。

 

  【临床意义】

 

  (1)增高:常见于血小板破坏过多、骨髓纤维化、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、血管性疾病及血栓前状态、脾切除、慢性粒细胞白血病、巨大血小板综合征、镰状细胞性贫血等。

 

  (2)减少:常见于骨髓增生低下、脾功能亢进、化疗后、再生障碍性贫血、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等。

 

  17.红斑狼疮(LE)细胞

 

  【正常值】为阴性,即未找到LE细胞。

  【临床意义】 阳性,常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(急性期阳性率可高达80%),亦可见于一些结缔组织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。

 

  18.血常规化验报告单

 

  见表1-2

 

1-2 X X医院门诊检验报告单()

 

 

19.华珊全自动血细胞计数分类仪(CELL广DYM3500型血球分析仪)报告形式

 

  见表1-3

 

1-3全自动血细胞计数分类报告单

 

:#为仪器打印后标志